CFS/2004/2 Rev.1


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

第三十届会议

2004年9月20-23日,罗马

评估世界粮食安全形势

目 录

I. 引 言

1. 联合国饥饿特设小组1 曾经估计:就全球而论,大约50%的饥饿现象存在于农村家庭,22%的受害者是无地农民, 20 %是城市贫民,而8 %则直接靠自然资源生活。这一结论加强了粮农组织长期以来要求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稳定投资的呼吁。与饥饿的斗争必须以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为目标 。

2. 减少饥饿现象对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MDG) 至为关键,因为只有营养良好才能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头六项中任何一项上取得进展2。 . 证据表明:减少饥饿现象可以提高整个生命周期和一代又一代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减少贫困并导致教育水平的提高 ;解决了营养不良问题自然就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因为营养不良与50%的儿童死亡率有关,而母亲的营养不良直接导致母亲的健康恶化;良好的营养条件也会延缓艾滋病在艾滋病病毒阳性反应的个人身上发作,增加疟疾病人的存活率,并减少患上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病的危险。

3. 本文件在粮食安全三大支柱-有无粮食,能否取得粮食和供应的稳定性-的范围内,回顾当前的世界粮食安全形势。鉴于贸易对促进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潜在作用,也由于本委员会上届会议的要求,文件还将贸易作为一个特别问题进行讨论。

A. 当前形势

4. 按照粮农组织的估计3,1999-2001年间,全球大约有8·42 亿人营养不良-这包括工业化国家的1000万人,转型国家的3400万人和发展中国家的7·98 亿人。 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在1990年代的前5年里减少3700万人以后,却在随后的5年中增加了1800万人。关于转型国家的现有最近数据表明:从1993-95年到1999-2001年间,整个数字增加了900万人。

5. 就区域而言,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只有拉美和加勒比区域的饥饿人口有所降低。只有19个国家,其中包括中国,成功地在整个1990年代减少了营养不良人口的数量,共计减少8000万人。在22个国家中,其中包括孟加拉、海地和莫桑比克,营养不良人口的数量在该十年的后半期有所下降。

6. 然而在另外17 个国家中,发展的趋势却正好相反:营养不良人口的数量原来曾有所下降,现在又开始回升。另有26个国家的营养不良人口的数量,在同一时期内增加了6000万人。

7. 在实现于2015年前将饥饿人口数量减少一半的粮食安全指标中,各国和各区域的进展情况相差悬殊。在已有数据的122 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总数中,四分之三以上的国家或是落后于计划,或是已经脱离了实现目标的轨道。表1根据“2003年的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对1999-2001年间各国表现的评估,按区域进行了总结。31个国家正按计划实现,或已经实现以1990-92年为基准、把饥饿人口减少一半的粮食安全指标。27个国家落后于,或远远落后于计划。在49个脱离计划轨道的国家中,饥饿问题实际已大大恶化。

表1: 按区域划分的各国在减少饥饿人口数量上的表现 4

 

已完成

按计划进行

落后

远远落后

脱离计划

小计

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域

1

1

2

14

19

37

中东、北非

3

0

1

4

9

17

东亚和太平洋区域

1

4

5

0

3

13

南亚

0

0

3

0

2

5

拉美和加勒比区域

7

1

4

3

9

24

转型国家

13

0

0

6

7

26

总 计

25

6

15

27

49

122

B. 2004年收获季节展望 5

8. 粮农组织对2004年全球谷物生产的最新预测是19·56 亿吨,比上年有较大的增长。 但是,尽管利用效益预计有所提高, 新的2004/2005销售季节仍有可能导致全球谷物储存连续第5年降低。

9. 粮农组织对2004/2005 年度全球谷物贸易的初步预测为2·297亿吨 ,比上年减少3%-这主要反映了传统进口国的良好收成前景,也反映了欧洲生产的强劲恢复。就大米而言,预计贸易也会受到主要出口国供应紧张的制约 。

10. 大多数谷物的国际价格在连续上涨几个月以后,在最近几周内有所缓落-这反映了大体良好的2004年收成前景,而就大米而言,也因为中国和泰国都将政府储备粮于国内市场出售。

II. 监测粮食安全的方方面面

A. 供应的取得及其稳定性

世界谷物形势的指标

11. 粮农组织监测一批选定的指标,以衡量谷物市场的变化-这是由于谷物在世界粮食组成中所占的突出地位6。对粮食安全委员会来说,每年要报告7项指标(见表2):

获得粮食供应的趋势

12. 总的来说,发展中区域获得粮食的形势在过去十年里已有重大改善。如表3所示, 大多数区域在1990-1992至1999-2000年间按人口平均获得的大卡数量上取得了逐年增长的持续进展。亚太区域进展最快,其次是拉美和加勒比区域。甚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区域也在同一时期取得了按人口平均的饮食热量供应的逐年增长。乍得、加纳、几内亚和纳米比亚对提高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域的平均数作出了贡献,而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利比里亚获得粮食的形势则大大恶化。中东和北非作为一个区域的按人口平均获得粮食的数量,过去十年间有所下降,主要由于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冲突。虽然如此,仍应指出:在所有发展中区域中,该区域按人口平均的获得粮食量仍然最高。转型国家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供应量也有所下降,主要由于吉尔吉斯坦、摩尔达维亚、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大幅度减产。

表 3: 发展中区域获得粮食的趋势

区 域

大卡/人/日

按大卡/人/日计算,平均逐年 (1990-2001) 增长率 (%)

1990-92

1999-01

发展中国家

2,535

2,677

0.49

亚洲和太平洋

2,522

2,702

0.61

拉美和加勒比

2,707

2,842

0.47

中东和北非

2,972

2,951

-0.17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2,185

2,255

0.45

转型国家

2,939*

2,886*

-0.23*

来源: 粮农组织,粮食和农业状况, 2004。

* 转型国家数字涉及的是1993-1995年和1999-2000年。

13. 在发展中区域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按人口平均的粮食获得量上欠缺最多。大多数非洲农民拥有的或使用的自然资源质量很低,而又缺少在这样的资源匮缺情况下能够提供有利可图收入的信息和技术-这成为制约生产提高的压倒一切的因素。

B. 取得粮食

14. 亚太区域的快速经济发展(见表 4),对整个发展中国家减少生活极端贫困的人数作出了贡献。但是,非洲、拉美、东欧和中亚仍然远远达不到在2015年前把贫穷水平减少一半的千年目标。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东亚和南亚,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在20年间已经使5亿人口摆脱了极端贫穷的状态,即每天只靠不到1美元生活的状态7。在这段时间内,所有发展中国家里每天只靠不到1美元生活的人口从15亿降低到11亿。

表 4: 作为取得粮食指标的贫穷现象和经济增长

区 域

每天只靠不到1美元生活的人数 (1999)

1990-2001按人口平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

百万

%

发展中国家

1,169

23.2

3.9

亚洲和太平洋

767

23.5

5.3

拉美和加勒比

57

11.1

1.3

中东和北非

6

2.2

1.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315

49

0.45

转型国家

*

*

-1.9

来源: 粮农组织,粮食和农业状况, 2004;和世界银行,千年发展目标(见 http://www.developmentgoals.org/Poverty.htm)。* 无数字。

15. 作为对比,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穷现象从1981年的41 %上升到2001年的46 %,而按人口平均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14 %。20年间,生活极端贫困的人数增加了1·4亿。与此同时,东欧和中亚每天只靠不到2美元生活的人口,从1981年的800万上升到1999年的1亿多人,而到2001年回落到9000万。除了欧洲和中亚的转型经济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外,贫穷人口比例在大多数区域都有所减少。大多数穷人生活在南亚,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贫困比例最高。

16. 低收入缺粮国家由于收入低并需进口粮食而最缺少粮食安全。在这类国家中,高度依赖单一农产品出口的那些低收入缺粮国家存在着 非常广泛的营养不足现象(36%)8。在这些依赖单一商品出口的国家里,贫穷和缺少粮食安全的现象十分普遍而根深蒂固。依赖单一农产品出口挣取外汇成为缺乏稳定的根源,因为需求的伸缩性大,带来的收入低,而贸易条件又日益恶化、动荡不定。贸易条件的恶化降低了国家进行投资、提供社会福利计划资金并进口基本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对这类国家来说,农业提供了超过70%的就业机会,因此,下跌的商品价格减少了农业收入,增加了农村和城市区域的贫困。例如,在那些高度依赖咖啡出口的国家,生产咖啡的小农近年来经历了以名义价格计算的超过50%的价格下跌。

C. 稳定性

17. 迄至 2004年5月为止,全世界面临严重粮食匮乏的国家数目为35个,其中24个在非洲,亚洲和拉美各有5个,欧洲有1个(见插表1)9。加剧饥饿和短缺现象的关键因素是自然灾害、政治纷争、艾滋病及其病毒,和经济震荡。

18. 大多数非洲饥饿地点-在需要紧急粮食供应的24个非洲国家中占三分之二-都是冲突造成的,尽管艾滋病及其病毒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面临粮食紧急形势的非洲国家的艾滋病及其病毒的传播率在插表1中用括弧标明。非洲紧急形势中还有四分之一,包括肯尼亚、莱索托、马达加斯加、马拉维、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完全是由于天气的原因。

19. 在亚洲和近东,阿富汗和伊拉克受到冲突的影响,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和蒙古是由于经济困难,而斯里兰卡则身受旱灾之害。5个拉美饥饿热点中有4个受到恶劣气候和经济震荡的影响,而海地最近经历了内乱、旱灾和水灾。

插文1: 面临粮食紧急情况的国家

(带有星号*的国家在2004年面临不利的粮食前景)

非 洲((24 国)

安哥拉 返回家园

布隆迪* 内乱,国外流离失所者

乍 得 难民

中非共和国,内乱

刚果民主共和国* 内乱,国外流离失所者和难民

刚果共和国 内乱,国外流离失所者

科特迪瓦 内乱,国外流离失所者

厄立特里亚* 旱灾,国外流离失所者,回国者

埃塞俄比亚* 部分地区旱灾,国外流离失所者

几内亚* 国外流离失所者和难民
肯尼亚
* 部分地区旱灾

莱索托 旱灾

利比里亚* 内乱、国外流离失所者

肯尼亚* 部分地区旱灾

莱索托 旱灾

利比里亚* 内乱,国外流离失所者

马达加斯加 南部地区遭旱,飓风

毛里塔尼亚 旱灾

马拉维 部分地区旱灾

莫桑比克 部分地区旱灾

塞拉里昂* 国外流离失所者

索马里* 内乱,部分地区旱灾

苏丹* 内乱, 部分地区旱灾

斯威士兰* 部分地区旱灾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部分地区旱灾, 难民

乌干达 内乱,国外流离失所者

津巴布韦* 恶劣气候,经济危机

亚洲/近东 (5国)

阿富汗* 近来的旱灾和内乱的影响

伊拉克* 近来的战争,缺少投入物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 灾害, 火车爆炸事件,经济困难

蒙古* 经济困难

斯里兰卡 旱灾


拉丁美洲 (5 国)

萨尔瓦多* 恶劣气候和经济震荡的影响

危地马拉* 恶劣气候和经济震荡的影响

海地 内乱,旱灾,水灾

洪都拉斯* 恶劣气候和经济震荡的影响

尼加拉瓜* 恶劣气候和经济震荡的影响

欧 洲 (1国)

俄罗斯联邦

(车臣) 内乱

来源:粮农组织/全球信息及预警系统-粮食生产下降和短缺,第21期,2004年5月。

20. 粮农组织与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和联合国救济与工程署(UNRWA)合作,对西岸与加沙地带的粮食与营养形势进行了评估10。该评估的结论是:尽管一般说来仍可得到粮食,这受到有形条件(宵禁、关闭通道)和经济条件(高失业率、资财耗竭、无计可施,而社会支援体系十分拮据)的制约。评估证实了近来其他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尽管手头资财日益耗尽而更难承受各种震荡,该地居民迄今为止仍然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奋力苦熬。虽然如此,人们的韧性已经大为减弱,更难承受打击,而由于经济迅速而不可扭转地恶化以及关闭通道和宵禁措施的继续与加紧,应付困难的机制也遭到严重的限制。

消费的稳定性

21. 表5所提出的稳定标准11指出:实际国家消费可能会下跌于1980—2001年间区域趋势的95%之下。与其他标准和指标相一致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呈现的消费不稳定性最高 -全区域少于上述趋势95%的平均概率几乎有20%。加纳、尼日利亚、贝宁、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索马里、利比里亚和圣多美的起伏频率都超过了30%,因而极易受到消费短缺形势的打击。亚太区域和拉美与加勒比区域的平均概率为14%,而这已经太高。

表 5: 消费的稳定性

区 域

粮食消费变化系数

消费短缺低于1980—2001年间按区域的趋势的95%之下的概 率

营养不良现象的普遍程度(%)(1999-01)

发展中国家

*

*

17

亚洲和太平洋区域

4.8

13.9

16

拉美和加勒比区域

5.1

13.4

10

中东与北非

5.2

10.7

10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7.1

19.4

19.4

转型国家

*

*

8

来源: 粮农组织,粮食和农业状况, 2004。

* 无数据。

自然危害

22. 根据联合国饥饿特设小组的估计,由于自然危害发展成灾,或由于内乱,每年约有6000万人面临饥饿之苦。当自然危害,如旱情、洪水和地震发展成灾时,灾害破坏了家庭财产和工作机会,损害了对农业的投资,并将原来不愁衣食的家庭投入严重的饥荒之中。灾害的后果可以延续多时,并对经济上处于劣势的社会集团造成最严酷的影响。

23. 虽然旱灾是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小岛国家特别容易受到旋风、火山爆发、地震和极端气候的危害。像处于小岛国家和低洼沿海区域的一切以土地为基础的体系一样,从长远来看,自然资源和生活体系都受到与全球气候变化相联系的海平面上升现象的威胁12.。

冲 突

24. 冲突是造成粮食不稳定性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与冲突有关的粮食安全紧急形势的数量和规模与日俱增,而人类造成的冲突在促使旱灾等自然危害发展成为粮食安全紧急形势中的作用,在过去十年中变得更为重要。

25. 暴力冲突更对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挑战,因为它腐蚀了社会结构,破坏或变更了制度和治理体制,并改变了进行援助的社会-政治环境。

26. 确定易受灾祸影响的人群和运送外部救济物资的工作由于冲突而变得非常困难和危险。每一个复杂的紧急形势都需要具体地进行分析并给予回应。鉴于冲突日益成为粮食不稳定性的原因,粮农组织正在加强它随着危急形势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对之进行诊断的能力。

艾滋病毒/艾滋病

27.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艾滋病毒/艾滋病以及疟疾是成年人得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艾滋病毒/艾滋病的影响更大,因为最有可能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是具有生产能力的成年人,而到了艾滋病毒/艾滋病的征象趋于明显之时,艾滋病患者很可能又感染了另外几个人。非洲是艾滋病毒/艾滋病的传染中心,得病人数已超过2500万人(约占全球已知患者总数的70%)。在许多国家,10%的艾滋病毒/艾滋病成人感染率已屡见不鲜。实际上,在博茨瓦纳、莱索托、斯威士兰和津巴布韦等国,感染率已超过15%,并且还在上升。在穷人以劳动为基础的经济里,这对生产和收入的近期影响是惊人的。在许多国家,艾滋病毒/艾滋病的传播,侵蚀了资本基础,破坏了生产能力。艾滋病毒/艾滋病已极大地改变了农业在南部和东部非洲的运转环境13

28. 艾滋病毒/艾滋病加上其他疾病,破坏了人力资本、农业生产和生产率;它促使金融资源退出经济活动,转而投入医疗和丧葬开支;它使得农业家庭在财政上不可能使用节省劳力但需较多资金的技术以加强生产;它减少了贫穷家庭通常靠打短工获得收入的能力;它限制了有关家庭取得信贷等经济服务的可能;而且,它还降低了照顾孤儿的大家庭的粮食安全水平。长远来说,它会大大削弱传播知识的可持续性和各国投资农业增长和粮食安全的能力14

29. 艾滋病毒/艾滋病的影响还有性别差异,它把特别沉重的担子加在主要负责准备食物和照顾家庭的妇女身上。马拉维的数据表明:在成年妇女死亡的家庭中,有87%预计会遭受没有食物的困难,而对于成年男子死亡的家庭来说,只有38%会遇到这种困难。

III. 特别问题:贸易

30. 农业政策的国际调整,对于创造有利于农业生产、消费和贸易的可持续的平衡增长,有利于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区域,拥有并取得粮食的全球经济环境,具有关键的意义。当前正在进行的的世贸组织农业谈判所追求的贸易改革过程的长期目标,如世贸组织农业协定所述,是“通过进行基本改革的方式,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取向的贸易体系,其中包括在国内支持和保护方面加强规则,承担具体的义务,以便改正并防止世界农业市场的限制行为和扭曲现象。”世贸组织成员于2001年11月启动了多哈回合,以谈判“市场准入上的实质改善,减少并最终取消种种形式的出口补贴,并实质性减少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 特殊差别处理使得发展中国家可以有效地考虑它们的发展需要,包括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

A. 农业贸易与对农业的保护

扭曲农业贸易的政策

31. 虽然乌拉圭回合大体上带来了在世贸组织制约下的有关农业贸易的政策,但存在于这一部门的补贴和保护仍然很高。在向世贸组织通报的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中,经合组织国家占了90%以上。自从1986-1988年以来,经合组织国家对各种商品的生产支持的估计(PSE),很少有过具有实质意义的减少;在2003年,这种支持总额高达2570亿美元。大多数食品继续得到为数可观的扭曲贸易的支持,其形式是政府补贴和市场价格支持,外加程度很高而又很复杂的关税保护形式。高达300-500%的高峰关税影响了某些进口。欧盟和美国超过40%的农业关税定额含有特殊税额条款15。关税升级(即随着加工程度的加深而增加关税)仍然顽固地存在于许多商品链之中,从而限制了增值的加工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关税升级在诸如肉类、糖类、水果、咖啡、可可和皮张等商品类型中尤为突出,而对于许多最穷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产品都是重要的。

32. 国际货币基金定期报告关于作为政府收入一部分的关税征收情况的可以得到的信息。然而,这种信息没有按照部门(例如农业相对于工业产品),也没有按照进口产品来源国分类。虽然如此,由发达国家征收关税的,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工农业产品进口额各占多大比例,还是有一些估计的。既然世贸组织成员承担义务 “为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不征关税、不设定额的市场准入” 16,从这些国家进口而在主要市场被征收关税的商品究竟占多大比例,就会特别具有意义。关于发达国家从最不发达国家进口的非石油、非武器的商品额的数据表明:存在着可以由两个主要发达国家市场代表的十分不同的政策。在欧盟“除武器外的任何东西”的创议下,从最不发达国家进口的商品有97%都免征关税进入它们的市场;相形之下,这些国家的商品只有14%免征关税进入美国市场17。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则处于两者之间。

33. 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例如给予肉类、糖类、棉花、牛奶和大米的补贴,已经影响了低成本生产者(其中许多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这些产品的潜在增长。发达国家对棉花生产的补贴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生产者的负面影响,则是近来最受舆论关注的事例18

改善粮食安全的全球贸易政策改革

34. 虽然缺乏粮食安全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不能单靠贸易政策来解决,减少或取消扭曲贸易的政策可以对建立有利于促进问题解决的国际环境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世贸组织下进行的当前一轮贸易谈判(多哈回合)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农业部门进行实质性的贸易政策改革。但是,新的规则和承诺,就缺乏粮食安全国家而言,不应该限制它们实现生产潜力的能力-这对改善它们的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仅如此,由于缺乏粮食安全国家的粮食进口与外汇收入比例的当前趋势是远远不能持续的,因此还需要显著增加它们的出口并扩大其国内粮食生产。取消供应方面的制约并改善包括增值产品在内的市场准入会有利于这样做。最后,还需要在缺乏粮食安全国家中存在不利于农业的政策偏见的地方,消除这种政策偏见。由于以上原因,对加强全球粮食安全来说,正在进行的世贸组织农业谈判所涉及的市场准入和国内支持问题就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B. 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农业贸易机会的措施

35. 不利的市场准入条件,限制性的进入市场环境和供应方面的困难19是妨碍最穷困的发展中国家为利用贸易机会而扩大农业出口并实现多样化的关键障碍。要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贸易机会,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准入和进入市场条件,需要在发展中国家中进行重大的努力。这包括政策改革和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以提高生产率,改进产品质量并加强市场基础设施。

36. 市场准入条件-对农业的补贴和保护,扭曲了市场信号而不允许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来有效地配置资源。如前所述,温带产品和基本粮食商品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扭曲。热带农业产品,如咖啡、茶叶、天然纤维、热带水果和蔬菜,面临着复杂的、季节性的高关税以及关税升级。

37. 如果要所有的国家都从全球贸易中得到好处,就必须减少由于政府干涉而扭曲世界农业市场的现象。市场准入的重大改善,需要大幅度削减或取消扭曲贸易的补贴,并大大降低关税和关税升级。在这过程中,还需要考虑那些依靠贸易优惠准入的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很可能遇到的过渡性问题,因为它们会受到食品价格可能会临时上涨的不利影响。

38. 市场进入条件-政府贸易壁垒很高,然而,随着贸易壁垒的降低,其他阻碍市场进入的因素,特别是那些来源于限制性商业做法的因素,更加突出出来。农业商品链,尤其是其中的高产值作物和加工产品,越来越受到几个巨大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销售公司的控制。虽然这些公司往往带来更多的投资和技术转让,但是,巨大销售网所设定的市场进入条件可能会使小生产者望洋兴叹。这些条件通常涉及价格、交货速度、产品特点(如质量、外观、清洁度或品味)和安全性。

39. 只要占统治地位的农业实业公司滥用市场力量而妨碍穷国的生产者和实业家有效地进入国际市场,可能就需要策划适当的调节框架,包括国际一级的机构,来处理这个问题20

40. 供应方面的制约因素-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和国内粮食供应并实现两者的多样化的努力,通常会遭到若干供应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包括对有限数量的出口商品的高度倚赖,人力资源和技术能力的薄弱,法律与管理制度和组织框架的不足,农民和出口商难于获得信贷,以及运输、储藏、销售和信息基础设施的缺乏。另一个挑战是满足进口国家在卫生、植物卫生和技术上的要求。据估计,在某些最不发达国家,为达到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的有关要求而需要支付的费用,几乎相当于该国全部公共发展支出预算21。再举一个例子:据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实行凡是直接供人消费的谷物、果干和坚果就只允许其中残留全部黄曲霉素的10亿分之4的严格的欧盟标准(相对食品法典所规定的总黄曲霉素的10亿分之15的不那么严厉的标准),就会使此类非洲出口减少64%(约值6·7亿美元)。

41. 食品安全-自从乌拉圭回合结束并于1994年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粮农组织在保障消费者、促进国际食品贸易的食品安全领域给予技术援助并支援能力建设的要求显著增加。作为回应,在世界、区域和国家各级都实施了庞大的能力建设活动计划-这涉及粮农组织总部以及各分散结构中的有关单位。这类活动针对一些与成员国的实际需要和挑战直接相关的技术以及政策和制度方面的问题,例如有关建立和管理粮食管理制度的咨询,建立国家食品法典委员会,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实施风险分析原则,关于食品立法及其区域和国际协调的咨询,训练食品检查员和食品分析员,提升食品试验室设备,对食品工业人员和农民提供在食品链的全过程中实行好的加工实践和好的农业实践的指导。

42. 粮农组织与世卫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世贸组织和世界银行合作,以建立标准与贸易发展机构(STDF)— 后者的宗旨在于探索在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方面保证有效的能力建设和信息交流的新的技术和金融机制。标准与贸易发展机构的合伙者们争取到2004年年底创立一个拥有多个捐助者的信托基金,其计划规模为2005—2007日历年度中每年达到400—500万美元。最近已发出一些指导文件和办法,以进一步协助成员国发展有效的食品安全体系。

IV. 结论与建议

43. 在实现关于战胜贫穷和饥饿的世界粮食最高级会议指标和千年发展目标上迄今为止取得的进展是不够的。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良人口数量的增加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尤其在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因此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加强努力以缓解这些区域缺乏粮食安全的问题。

44. 日益紧张的粮食市场形势,对于构成世界饥饿人口中一个不断增加的部分的城市贫民和净购入粮食的农村家庭,都有着严重的含义。不过,本年度比较光明的粮食生产前景预计将会缓解粮食价格的上涨压力。国际农业贸易体系和规则的改善将会较大幅度地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

45. 虽然在创造一个有利于比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经济的环境上取得了某些进展,仍然存在重大的差距和缺乏政策一致性的问题,特别在贸易和援助领域。所有政策应该在一个始终一贯的框架中制订,从而使市场准入条件的自由化,包括适当的贸易优惠,得以创造真正的贸易机会,科学上有道理的粮食安全和质量标准,和按照部门优先次序分配的官方开发援助。此外,还需要在各级促进与实业部门的伙伴关系,以便通过促进贫国与富国的经济增长并推动它们之间的公平贸易的行动,使国际收入的分配重新得到平衡。

46. 鉴于国际发展论坛对提高发展中穷国的生产能力表示的忧虑,需要在如下领域等方面更加协调一致:

47. 委员会也许愿意考虑通过下列建议 :


1 关于饥饿问题的第2届特别小组的临时报告,千年发展目标项目,2004年2月。

2 营养问题常任委员会 (SCN),关于世界营养形势的第5次报告:为提高发展效益而增强营养,2004年3月。

3 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状况,2003年。

4 对各国成就的评估以下列标准为基础:完成 – 该国已完成2015年的目标;按计划进行 – 该国已取得为2015年前达到目标所需要的进展,或已实现这种进展的90%; 落后 – 该国取得了为2015年前达到目标所需要的70-89%的进展;远远落后 – 该国只实现不到70%的所需进展;脱离计划 – 该国的表现低于所需进展的 70%。

5 粮农组织,粮食展望,2004年6月第2期

6 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谷物提供主要的食物能量,因此成为粮食安全的有用指标。

7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 2004。

8 见粮农组织农业经济及发展司工作文件(ESA/03-18):“低收入粮食短缺国家中的粮食安全与农业:乌拉圭回合十年之后”。

9 粮农组织/全球信息及预警系统– 粮食生产下降和短缺,第21期,2004年5月。用括弧标明的关于非洲国家的数字是艾滋病及其病毒的传播率,其来源是下列网址://www.avert.org/statindx.htm.

10 如参见报告全文,请查网址:http://www.fao.org/docrep/006/J1575E/J1575E00.HTM

11 欲详细了解计算概率的方法,请参见粮农组织,粮食和农业状况, 2004。 并请查看表A2以了解具体国家的价值观。根据E.撒杜雷和A.詹富里所著《量化发展政策分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美国,巴尔的摩),国家消费低于其长期趋势的特定百分比a (a=95%)的概率是:Pr(C < aCt, 其中的Ct即为估计的趋势消费。这一概率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来估算,假设其误差项ut 正常地分布于退步线的周围。

12 关于发展中小岛国家农业的特别部长级会议,1999年3月12日于罗马。

13 见网站http://www.fao.org/sd/dim_pe3/docs/pe3_040102d1_en.doc

14 粮食、农业及自然资源政策分析网络 (2003):确定关于粮食安全回应的政策决定因素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区域的恢复:2002年粮食紧急形势个案研究

15 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经济展望: 实现多哈议程关于发展的期望,美国,华盛顿,2004。

16 多哈部长级宣言第42段。

17 B.博拉, “市场准入问题:究竟涉及什么”,世贸组织公共论坛,日内瓦,2002,油印本。

18 粮农组织,2003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粮农组织,罗马,2003。

19 事实上,需要在国内采取许多措施来减轻国内供应方面的制约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稳定而可预见的宏观经济和政治环境;建立公平、公开的管理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加强为开发和采用相关技术的科研和推广;改善农村服务体系;改善销售运输和通信基础设施;开发人力资源。

20 例如,美国等一些国家传统上是通过反托拉斯法等措施来处理这个问题的。由于大公司的活动越来越超出国境范围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企业,世贸组织可以通过它的协议和纪律,对保证公平竟争作出贡献。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领域。

21 粮农组织 (2003), 2003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粮农组织,罗马。